“薪火文化”是学院的灵魂,师与生如火与薪,互为依存,共生共荣。薪火相传烹小鲜,承前启后治大学——诠释了师生相依、教学相长、永续发展的办学理念。
这其中包涵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理念:烹小鲜是道家理念,治大学是儒家理念。
“烹小鲜”出自《道德经》,原句是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——治理就好比烹煎小鱼,火候、调料、时间都要把握好才行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,治国理政之道向来被看作是一门艺术种、一种智慧,而非普通知识。治大国如烹小鲜,就是一种高超的治国艺术。
“大学”出自《礼记》第四十二篇,通篇阐述的是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,后被单列成《大学》,位列“四书”之首。《大学》主张“内圣外王”,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,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(成就事业)。它设定了执政者的理想人格,也确立了教育的德性标尺,对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承先贤先圣的思想经典,融会本校的人文历史,从而形成了学院文化的核心理念。
薪火相传烹小鲜。第一层含义契合本校第一专业:烹任专业。这是本校传统优势专业,后来者有担当起薪火传人、继往开来的责任和义务。第二层含义是“烹小鲜”的延伸:烹小鲜是项技术活,不能随便翻搅,不然它就烂了。治国是这个道理,治校也是这个道理。《道德经》给出的方法是:以正治之、选贤与能。正,就是要正大光明,不搞歪门邪道;选贤、能,就是选用合适的人,让其充分发挥角色作用。
承前启后治大学。第一层含义是学习、践履《大学》的精义:诚意正心——求学、从业的态度;格物致知——探索、认知的途径;止于至善——追求臻美境界;日日新——求知、创新不止。第二层含义是不断做“大”学问、“大”格局:大师和大楼。大师,意即优化学院软环境,培养、树立学术榜样,催生大师;大楼,意即加强学院各种硬件设施建设,促进学院软环境的优化。
十八大以来,党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前所未有,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“修己正心”这些思想经典屡被党和领导人提及。本校的核心理念,顺应了这一趋势,体现了本校特色。
在核心理念的逻辑框架下,同时形成以下几个理念。